Thursday, March 18, 2010

宏觀 [志雲飯局]



上週,前毛記大紅人志雲被廉記捉去飲咖啡,「志雲飯局」頓 時變了「志雲冰室」。事件雖已發生愈一週,有關的新聞已 經可以說是「志雲爛熟」,但娛樂新聞永遠有其炒作價值, 更何況這次的主角是一位可能有一百萬人都憎厭的公眾人物 的故事。 這個新聞題材也為我帶來如洪水般的思潮,所以我也決定發文 一章來湊一湊熱鬧。

「志雲冰室」發生當天,我從網上報章的圖片看到被捕時「志 雲木獨」的一面。而在面薄(Facebook) 上亦有人即時成立群組 (祝賀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先生被廉政公署拘捕) 來把這位前度大紅人揶揄一番。毛記要踢「志雲出局」可以說是「志雲定局」。 據某些傳媒引述,毛記的最高領導人亦下令要誅「志雲九族」,令到一些曾經跟隨這位意氣風發,位高權重的風頭躉的「志雲下屬」頓失靠山,星途堪慮。

又據某些傳媒報導,在「志雲扮熟」期間,很多「志雲下屬」 為免得罪這位高層當紅炸子雞, 因害怕有被雪藏的可能, 都甘願接下被壓價的外判演出項目。 另外,有些不願與「志雲扮熟」的藝人亦因此而被毛記封殺。顯然, 若果要在毛記這個工仔箱內作業, 很多藝人都甘願被欺壓或附和應從。除了有汲及貪污行為之嫌, 有傳媒報導更說事件實則是一個有組織性的「志雲騙局」, 用意是搶毛記生意把所得利益與黨羽飽私中囊。 有關志雲被捉去飲咖啡的事件仍被有關當局調查中, 所以會否因此令「志雲入獄」仍是未知之數?

最後,上述雖然只是一單汁味豐富的香港娛樂新聞,但在一個 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 從「志雲飯局」反映出跟紅頂白,畏懼權勢,盲目附從的風氣, 也正是中國社會由來已久和當今香港現況的一個很實在的寫照。 在中國社會裡, 揮舞大旗手執令箭的人每每都會被權力充昏頭腦, 繼而濫用其所授予的權利以共謀私。 而在當今香港的特區政府和政治圈子裡, 跟紅頂白,畏懼權勢, 盲目附從的高官政黨政客更是如流沙星數,慘不堪言!


Bookmark and Share

Monday, March 8, 2010

破襪的啟示



最近幾個月,抽屜裡的多雙襪子都不約而同在同一位置, 腳踭位處破爛了。 襪子破爛本身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從某個角度上我想到人生的歷練與襪子的破爛原因有著點滴的微妙關係。

破爛的襪子中有上班穿的,也有平時配搭便服穿的,在邏輯上,上班穿的襪子在破爛的速度理應比便服穿的快。 一個成年人在學成後,若依從社會定律找得工作一大輩子都應該會是花在事業上。 一個星期五天的工作,上班的襪子被穿著的比例也比便服穿的次數為多。 又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步伐也從年少時的步履輕盈變為沈重,襪子磨損的速度也必然加劇, 那是因為在工作上要面對和肩負的責任也日益增加。

在工作以外,若果隨著人生定律而去成家立室,日常的生活也可能因此而變得繁重。 工餘後和週末可能都要經常外出,為家人和家中事務四處奔走,便服穿的襪子的磨損速度也可能因此而增加了。

不過, 襪子真正破爛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 恆久不爛的襪子可能是因為用料上乘而抵受得起磨損,但那也可能是穿著者蹉跎了歲月,在人生或前途上寸步不移,所以襪子可以毫無破損。 當然,容易破爛的襪子很大的機會都是因為質料差劣,經不起沈重步伐而被快速磨蝕。

在我的個案上,更新襪子是必然的, 而在選購新襪子時我也要確保它們要舒適合身和質料上乘。 我不想新買回來的襪子會很快被磨蝕而破爛,因我知道在未來的歲月裡我所作出的每一步是將會更加沈重, 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的歲月更加是不可以被蹉跎。

Bookmark and Share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港人自講



我是一個在年半多便正式踏入中年的男人, 生活在與香港發生的大小事都無關痛癢的外地,卻要在互聯
網上的社交網絡平台裡,不分晝夜地去批判香港政府和要在香港生活付出的香港人的不是,去捍衛一些被香港人忽略和漠視的香港特有文化。 有時更會因為個人堅持的思維而作出倔拙的言論,把人家的腳面踩個正著。 像我這個平庸的異地港人,整天在高談濶調去發表自己愛國愛港的理念,自彈自唱,我反思自問港人自講有甚麼價值何言?

在香港出生成長的我,小時候雖就讀名校卻學業無成,在校外亦無所貢獻。 最終在六四事件之後的炎夏離港遠負北美,一別廿載。 間中也有回港的時候,但在實際生活上可說是已完全跟香港脫節。 我沒有親身見證九七回歸,沒有與香港人一同經歷慘痛的禽流感和沙士 (SARS) 瘟疫的艱險日子,生活沒有被特區政府的歪政波及...等等。 雖然我身居外地但根是祖植香港,每當我想起自己曾經是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光輝歲月裡成長的一個香港人時, 我會感到很自豪!

所以,就算要我拋頭顱灑熱血...對不起,我有點冲昏了頭腦,誇張了!所以,就算要我永世與香港隔別,我對香港的情懷卻是永世不變!

以上這個就是港人自講的價值,不折不扣。
 

Bookmark and Share

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集體回憶的背後


集體回憶這個概念在回歸後的香港特別盛行。 在2002年,香港電台亦曾以「集體回憶」為名製作了一個數集的特輯。 題材由六十年代起,橫跨以後數個年代直到千禧年前。 不同年代的香港人,集成一籌津津樂道的憶述舊事,舊物和舊生活。

還記得看過的其中一集,內容提及到香港過往在公共屋邨的社區生活,每當談到一些眾人都認同的美好回憶時,受訪者們都會興高彩烈,手舞足蹈,場面實是溫馨。 但當眾人的心情從懷緬味道正濃中平伏過來後,在他們面上看到卻是有點不勝唏噓的感覺。

至於那份唏噓之感又是從何而來?依本人見解,那是從集體回憶過程中所產生出來的。 當一眾人的腦海裡湧現著一大堆已往的美好回憶,在懷舊的同時亦察覺到很多寶貴的事物和生活樂趣都已不復再; 有的是被淘汰了,有的是變了質,唏噓的感覺不奇然直湧心頭。

懷舊這一門情操絕非壞事,例如對某一個年代的服飾再次帶入潮流,來一番復古之風,每每能給人驚喜之作。 不過現今的香港人要定期性懷舊其實是一個悲劇,這反映出香港整體社會對於有保留價值的事和物都沒有貫徹始終的信念;最後要經常去從懷舊的過程中去找心靈上的安慰。

這幾天,我看了幾則與港產電影《歲月神偷》相關的新聞, 今我有最大的回應的一則是參與這電影的監製,導演和藝人們都不約而同極力地向政府倡議保留被《歲》片在永利街取景的唐樓群。  雖說社會是要不斷求進,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不合時宜的事和物理應要改進或更新。  不過, 有很多舊事和舊物在社會裡的寶貴價值是無法被取締的。  若果香港政府還不再認真的去正視一些大部份香港人都認同是有價值又有需要保留的事和物, 集體回憶這個概念給香港人所換來的卻只會是一份莫名的傷感情懷。


Bookmark and Share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說英語的填鴨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從開埠至今已是一個華洋共處之地。 殖民地時代,英語被例為第一法定語文,但中文也沒有被忽略或淘汰,政府的明文法律和通告文書都有中英版本。

回顧過去,在中英談判回歸香港開始後, 有一個看上很有道理但又難理解的古怪現象慢慢在香港成形。 而在回歸以後,這古怪現象的擴散就愈是厲害! 在揭開那個古怪現象的面紗前,容許我花一點篇幅去說一說那一個是道理,那一個是難理解!

無錯,廣東話不是國際語言,所以就算在華人社會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外資公司林立的國際商業大都市,要有競爭能力和上位就絕對要懂英語。而且英語的對答和寫作能力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員工在外資公司的前途。 要學好英語,我也認同這是個道理。

在以往的每一個年代,若果有經過香港教育制度洗禮的香港華人都有機會學習英語。 但在日常生活中,香港華人仍然會使用廣東話交談,所以即使沒有受過英語教育的都能完全明白溝通。 說到底,香港整體而言都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 若果一個土生土長,祖宗十八代都是以廣東話為母語的香港人要其在香港出生成長的下一代子女只懂說英語,這個實在是很難理解!

長篇大論一番後,我所指的古怪現象也呼之欲出, 那就是愈來愈多黃皮膚黑頭髮的香港華人小朋友,都被他們的父母慕名地送到全港各大小國際學校去就讀。 從幼兒園開始,天真瀾漫的華人小朋友每天在外籍教師的領導下,學習和聆聽歐美兒歌和兒童故事。無論在課堂或是在家裡都只有用英語對答。 老實說,人家家長想怎樣培育自己的子女我管不到,可是眼見一眾有知識的香港人也漠視自己的文化,繼而讓在香港生活的下一代也徹底與普羅大眾的廣東話文化完全脫節,又實在令我不吐不快。

最後,看過星期日一單令人痛心的倫常慘劇,一名母親因四歲半大女兒不能入讀國際學校而與夫爭拗,最後把女兒從西九龍中心高處掟下,自己亦跟隨跳下而死去。 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差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了做不成說英語的填鴨而棄掉生命,那又是否值得呢?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207/4/ghqh.html


Bookmark and Share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刻不容緩


前陣子寫過一篇文章質問"活在當下"這一句諺語是否被香港人和傳媒濫用了? 全文可到這裡一看: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6530849274

實際上,最令我關注的是諺語是如何被引用和是引用在什的事件之上。 最近,我發覺濫用諺語的情況又再發生,而被濫用的是"刻不容緩"。

第一件令我關注的引用事件是立法會在撥款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之前,多位正苦高官力倡通過撥款, 而且直指那是刻不容緩,事在必行。

第二件令我關注的引用事件是在馬頭圍塌樓慘劇發生後,發展局局長才聲稱對舊樓的檢驗是刻不容緩。

在第一件事件上本人認為若拿出錢是救人賑災的話,那這個絕對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案例,但對於一個問題多多的基建項目,有什麼天大的理由是不能等的?

在第二件事件上,正如我在互聯網上看到其他網友所指,那些未有正式被政府規劃重建和天大地產商爭相搶購的舊樓區分是不會受重視的。 現在,塌樓和人命損失的慘劇發生了,高官高調指出正視舊樓安檢是刻不容緩,實在是有點馬後砲之作。


Bookmark and Share

Tuesday, February 2, 2010

花樣年華


港人實在不用怕, 香港前景美如花。
政府領導倡和諧, 民困疾苦講拜拜。
治安執法嚴如鐵, 罪惡從此遠籬笆。
高鐵接駁神州地, 未來發展更繁華。
樓市暢旺呎價高, 全民皆股恒指數。
一地兩個迪士尼, 港滬孩童零距離。
馬照跑時舞照跳, 嘆杯紅酒咬雪茄。
港人治港五十年, 唯盼君花樣年華。


Bookmark and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