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講是講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講是講非.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大學雞



有 "小學雞" 當然亦會有 "大學雞", 不過我現在所講的 "大學雞" 並非指人而是指很 "雞" 的大學...今天在科技大學校園內的遇歷,讓我親身體驗到香港高等學府的管理層是如何的差勁無能, 他們懂得的只是向權貴獻媚和輸送利益。

學生們生活上的一齊所需都被大學出賣給了大如泰山的壟斷集團,但可惜的是這些經營經驗豐富的大型超市和食店卻沒有盡力提供服務。百佳超市內的貨架上沒有足夠的貨品,品種亦非常有限,依靠它的學生們就只有逆來順受。大家樂第一天在重新裝修的飯堂內營業,晚市開始時發現沒有水源供應卻選擇繼續賣餐。配餐的飲料欠奉卻沒有預先告知食客,很多人都是落了單付了錢後才恍然大悟。大家樂這個馬虎混賬的營運模式擾嚷了兩個小時之後才有大學的管理人員來了解。我忍不住上前向他們投訴及建議停止售賣, 還給他們說了句 "香港大學就有警察,科技大學就乜都無" 後他們才把大門欄著和推掉正進入的學生食客!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 大部份學生亦已入住學校宿舍數天, 而科技大學亦非今天才開始辦學的高等學府, 但我的所見所聞就連我這個求學時代沒有資格入讀的劣質學生也看得心寒。



Bookmark and Share

Thursday, March 18, 2010

跟紅頂白



原文取自本人於, January 12, 2008, 在 Facebook 上發表的一篇 Note

"跟紅頂白" 這四個字通常被用於娛樂圈, 用來形容圈中人在當紅時如何受愛戴吹捧, 但過氣後又如何受冷落遺棄的境況。

其實, 本人在年幼時已深諳這個人間冷暖的道理。 老實講, "跟紅頂白" 這個情況在童真的世界裏, 要比成人世界的更加冷酷無情。 最基本的是成年人還懂得裝假面具, 今被遺棄的人會好過一點。

在成人世界裏, 若要避免受這問題的侵擾, 就是要保持一個 "中庸之道" 的做人態度。

香港社會的風氣, 可惜每每都與這個做人道理背道而馳...


Bookmark and Share

宏觀 [志雲飯局]



上週,前毛記大紅人志雲被廉記捉去飲咖啡,「志雲飯局」頓 時變了「志雲冰室」。事件雖已發生愈一週,有關的新聞已 經可以說是「志雲爛熟」,但娛樂新聞永遠有其炒作價值, 更何況這次的主角是一位可能有一百萬人都憎厭的公眾人物 的故事。 這個新聞題材也為我帶來如洪水般的思潮,所以我也決定發文 一章來湊一湊熱鬧。

「志雲冰室」發生當天,我從網上報章的圖片看到被捕時「志 雲木獨」的一面。而在面薄(Facebook) 上亦有人即時成立群組 (祝賀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先生被廉政公署拘捕) 來把這位前度大紅人揶揄一番。毛記要踢「志雲出局」可以說是「志雲定局」。 據某些傳媒引述,毛記的最高領導人亦下令要誅「志雲九族」,令到一些曾經跟隨這位意氣風發,位高權重的風頭躉的「志雲下屬」頓失靠山,星途堪慮。

又據某些傳媒報導,在「志雲扮熟」期間,很多「志雲下屬」 為免得罪這位高層當紅炸子雞, 因害怕有被雪藏的可能, 都甘願接下被壓價的外判演出項目。 另外,有些不願與「志雲扮熟」的藝人亦因此而被毛記封殺。顯然, 若果要在毛記這個工仔箱內作業, 很多藝人都甘願被欺壓或附和應從。除了有汲及貪污行為之嫌, 有傳媒報導更說事件實則是一個有組織性的「志雲騙局」, 用意是搶毛記生意把所得利益與黨羽飽私中囊。 有關志雲被捉去飲咖啡的事件仍被有關當局調查中, 所以會否因此令「志雲入獄」仍是未知之數?

最後,上述雖然只是一單汁味豐富的香港娛樂新聞,但在一個 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 從「志雲飯局」反映出跟紅頂白,畏懼權勢,盲目附從的風氣, 也正是中國社會由來已久和當今香港現況的一個很實在的寫照。 在中國社會裡, 揮舞大旗手執令箭的人每每都會被權力充昏頭腦, 繼而濫用其所授予的權利以共謀私。 而在當今香港的特區政府和政治圈子裡, 跟紅頂白,畏懼權勢, 盲目附從的高官政黨政客更是如流沙星數,慘不堪言!


Bookmark and Share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說英語的填鴨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從開埠至今已是一個華洋共處之地。 殖民地時代,英語被例為第一法定語文,但中文也沒有被忽略或淘汰,政府的明文法律和通告文書都有中英版本。

回顧過去,在中英談判回歸香港開始後, 有一個看上很有道理但又難理解的古怪現象慢慢在香港成形。 而在回歸以後,這古怪現象的擴散就愈是厲害! 在揭開那個古怪現象的面紗前,容許我花一點篇幅去說一說那一個是道理,那一個是難理解!

無錯,廣東話不是國際語言,所以就算在華人社會尤其是在香港這個外資公司林立的國際商業大都市,要有競爭能力和上位就絕對要懂英語。而且英語的對答和寫作能力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員工在外資公司的前途。 要學好英語,我也認同這是個道理。

在以往的每一個年代,若果有經過香港教育制度洗禮的香港華人都有機會學習英語。 但在日常生活中,香港華人仍然會使用廣東話交談,所以即使沒有受過英語教育的都能完全明白溝通。 說到底,香港整體而言都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 若果一個土生土長,祖宗十八代都是以廣東話為母語的香港人要其在香港出生成長的下一代子女只懂說英語,這個實在是很難理解!

長篇大論一番後,我所指的古怪現象也呼之欲出, 那就是愈來愈多黃皮膚黑頭髮的香港華人小朋友,都被他們的父母慕名地送到全港各大小國際學校去就讀。 從幼兒園開始,天真瀾漫的華人小朋友每天在外籍教師的領導下,學習和聆聽歐美兒歌和兒童故事。無論在課堂或是在家裡都只有用英語對答。 老實說,人家家長想怎樣培育自己的子女我管不到,可是眼見一眾有知識的香港人也漠視自己的文化,繼而讓在香港生活的下一代也徹底與普羅大眾的廣東話文化完全脫節,又實在令我不吐不快。

最後,看過星期日一單令人痛心的倫常慘劇,一名母親因四歲半大女兒不能入讀國際學校而與夫爭拗,最後把女兒從西九龍中心高處掟下,自己亦跟隨跳下而死去。 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差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了做不成說英語的填鴨而棄掉生命,那又是否值得呢?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207/4/ghqh.html


Bookmark and Share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刻不容緩


前陣子寫過一篇文章質問"活在當下"這一句諺語是否被香港人和傳媒濫用了? 全文可到這裡一看: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36530849274

實際上,最令我關注的是諺語是如何被引用和是引用在什的事件之上。 最近,我發覺濫用諺語的情況又再發生,而被濫用的是"刻不容緩"。

第一件令我關注的引用事件是立法會在撥款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之前,多位正苦高官力倡通過撥款, 而且直指那是刻不容緩,事在必行。

第二件令我關注的引用事件是在馬頭圍塌樓慘劇發生後,發展局局長才聲稱對舊樓的檢驗是刻不容緩。

在第一件事件上本人認為若拿出錢是救人賑災的話,那這個絕對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案例,但對於一個問題多多的基建項目,有什麼天大的理由是不能等的?

在第二件事件上,正如我在互聯網上看到其他網友所指,那些未有正式被政府規劃重建和天大地產商爭相搶購的舊樓區分是不會受重視的。 現在,塌樓和人命損失的慘劇發生了,高官高調指出正視舊樓安檢是刻不容緩,實在是有點馬後砲之作。


Bookmark and Share

Wednesday, January 27, 2010

熱爆香港時事


最近香港政府通過撥款建設高鐵之議案令很多香港市民不滿, 亦令到很多人對政府的信任大割引。

有工程界達人認為 7771 億日圓的建設費絕非激安,而西九駅之決定也極具爭議性。

在撥款議案通過之後當晚,駐紮在立法會外手持自家標語橫額反對議案的一班八十後潮人大為鼓噪。 有一小撮的八十後潮人更一度與在場鎮壓的公安發生衝突(有傳聞身穿便衣的公安是在越境執法)。

一身 OL 打扮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要由多名軍裝公安的陪同下從非常口離開立法會大樓。 情況有如援交女夜會電車男,其狼狽之樣子實在令人爆笑,還很 kawaii na!


Bookmark and Share

Sunday, January 24, 2010

生意之道


本人對於芝加哥唐人街大部份食肆的食物質素或服務態度的不滿, 早已街知巷聞。 所以到了現在, 若果我在唐人街遇上有不稱心的飲食經歷, 我已經不再用上千言萬語篇幅批評來洩說我的不滿。

話雖如此, 每當我看見唐人街的食肆是如何經營的時候, 內心那團火又按捺不住。  我是一個打工仔,  不諳生意之道, 但我卻知道其中一個做生意的道理, 那就是 "公道"。  無論是任何一盤生意, 經營者都必須把持一個公道去做。  可惜的是, 大部份唐人街食肆的老闆都漠視這一個生意之道!

星期五晚放工後和家人去了唐人街的 「珍味佳」食晚飯, 其實心中對於這間食肆已經不存厚望。  我們叫了一個價值美金 $13.99 的 "枝竹羊腩煲", 味道我尚且不提皆因心知肚明, 但我卻不能不投訴 "羊腩" 煲裡骨頭與羊腩肉的比例。 羊腩煲, 故名思意就是一個以羊腩肉為主要材料的一味菜, 那麼為何煲裡卻是骨頭滿滿?  這樣子的羊腩煲一年半前和幾位友人也在唐人街的 「皇上皇」 領教過!   味道不好, 我也算了, 但連用料也不足就真是令人氣頂! 

似乎除了不懂烹調, 芝加哥唐人街大部份的食肆連生意之道中的 "公道" 也欠奉。







Bookmark and Share

Thursday, October 1, 2009

限量版



一位素未謀面的好朋友著我看了 Wyman (黃偉文) 在蘋果日報的專欄, 「Buy Me Sunday」 裡的一篇文章, 題目叫 "託人買嘢"。  Wyman 寫的歌詞聽得多, 但對他的寫作就很少接觸。  閱讀中得知 Wyman 是一位潮流時裝的喜好者, 文中提到一個他很喜歡的名牌子, 皆因其 "是款多量少"。

"物以罕為貴", 我想這個概念大部人都會明白。 一件物品之所以罕有, 通常因其乃是天然之物, 產量有限, 因此而變得寶貴。 但這個世界, 還有一種人造的 "物以罕為貴" 現象, 這個就是叫 "限量版"。

年紀愈大, 就愈覺得 "限量版" 這個慨念有點諷刺。 因為加了一個 "限量版" 的形容詞, 物品就成為了人們爭相搶購的對象。



Bookmark and Share

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豉油的故事



源如中國, 豉油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在日常的烹調和飲食裡, 豉油基本上是不可缺少的調味料。

在美國的雜碎館 (唐人餐館的俗稱), 炒飯必須用豉油調味教色, 否則老外 (白與黑) 不會吃; 如給老外一碟陽州炒飯, 他們必即時顏面扭曲, 如同給餵食了狗肉似的!

有一位泛泛之交L君, 喜歡呃飲呃食, 性格吝嗇但又愛吹噓。  L君的社交圈子中有一班與我頗稔熟的朋友, 而 L君都會經常於這班朋友搞的聚會中飲飲食食。 有次L君給我說, "人哋出雞, 我都要出啲豉油啦", 表明他在那些聚會中也不是光吃的。  我心諗, L君所指的豉油有可能是從各大小餐館收集回來的免費豉油包吧?

有一年回港, 與一班中學同窗到卡啦 OK 聚會消遣。  當年大家都已在社會裡工作了數年。  不知從那裡開始, 我與一位舊同窗的女友 (現任太太) 和另一位舊同窗T君談到童年生活。  T君為人愛炫耀及說話誇張, 當晚與他踫面時已即遞上名片, 更叮囑我要留意他的經理級銜頭。  T君向我們炫耀他在工作上的成就比起童年的生活有著天淵之別, 並說曾幾何時家境十分拮据, 就連家中食用的豉油也得在街邊買豬腸粉時向小販索求多一點而來...當時我和舊同窗的女友亦只有點頭對望暗笑。



Bookmark and Share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推波助瀾


以下只係我個人觀察和觀點,我唔係幫無線, 又唔係針對黃子華:

香港有好多人批評無線攏斷, 由其
是年輕的一代由甚, 但係好多人為咗黃子華都要睇無線? 我諗黃應該唔係無線嘅簽約藝員,但係連佢都選擇拍無線劇集, 因為知道有肯定收視。 如果真係咁不滿無線,啲人又可唔可以唔睇黃子華呢?

Bookmark and Share

Chinese Food


On my train ride home tonight, I overheard a woman's phone conversation with her significant other (SO) on ordering Chinese food for their dinner.
I usually do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people's phone conversation on the train, but tonight when this woman loudly pronounced TWICE that she wanted Chinese, and what she wanted to order, "Wonton Soup" and "Chicken Chow Mein", I cringed!

Chinese immigrants have been in this country for over a century, and I myself have been here for 20 years. Sadly, from my observation and personal opinion, Chinese food in America has never moved on from the past and it stays stagnant with its usual Americanised affair. Meanwhil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immigrant restaurant owners, both in suburbia and Chinatown, are glad to continuously permeate the stereotype and thrived by serving dishes like "wonton soup/雲吞湯", "moo goo gai pan/蘑菰雞片", "kung pow chicken/宮寶雞", "crab rangoon/蝦龍糊", and with supplement like the "fortune cookies/簽語餅" and "cone shape waxed paper carry out boxes/外買盒"...etc.

For years, I question the real cause of why Chinese food in this country has to live on with the stereotype? Is the American general public too conservative and preferred to stick with the traditional Americanised Chinese food? Or, is it the only way for Chinese immigrants to succeed in the restaurant business by carrying on with stereotype?

Forty years ago, the American landed on the moon; yet for over a century, Chinese food in America has never lifted off. *SIGH*

Bookmark and Share